立即下载
论加强“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4-02-20 15:57:23 字号:

  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断扩大,起初还在城市近郊的村落,进而位于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成为被城市包围的农村,最终蜕变成“城中村”。城中村在城市化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文化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深受旧的体制和旧的传统思想影响,城中村的发展仍然与城市整体发展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城中村“居民虽然拥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但其仍然具有农民的思想意识,“非农化”并不等于城市化。因此,“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的探索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要确保“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做好“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新时期下,各级党委要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调动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群众组织,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为“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组织条件和制度基础;

  其次要完善思想政治制度,可以防止工作随意性使思想工作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充分结合“城中村”这一特殊地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各种制度,把这些制度贯穿整个“城中村”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必须保持其长效性;就目前而言“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调节性不够,缺乏保障条件有效完善的调节功能,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这一保障机构充分发挥其功效性。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政策、制定制度、规范管理,科学配置教育要素,形成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有效机制。

  最后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考核体系,上级党组织应该对“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以激发和调动乡、村级干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优化教育者队伍结构

  大多数“城中村”思想教育工作者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很多都是因为工作需要,没有任何经验,政治水平不高,办事情都是凭借感觉,主观臆断。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强、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要整合资源,党的组织、宣传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队伍;其次要抓好“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业务素质,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将个人魅力融入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善于做群众工作,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另外,要抓好基层班子建设,只有按照德才兼备的班子选好领导班子,才能进一步搞好队伍培训工作。

  (二)提高教育者的工作待遇

  要顺利推进“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扶持力度,提高工作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工资待遇。基层是一个锻炼和展现自我的舞台,但是政治前途的渺茫和资金的短缺,种种因素也会很难留得住人才,更无法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因此,提高教育者的工作待遇其实是较为现实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抓好队伍培训工作

  基层党组织要在政治上加强领导,业务上进行指导,组织上不断健全、完善,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以适应不断跟新的时代需求。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 培养居民集体意识

  “城中村”居民首先要对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抱有归属感、认同感。换言之,就是要对这个大集体产生依赖和信任,主动建立这种特殊环境的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培养一种集体意识。通过一些丰富的活动形式,慢慢转变原有的小农意识,逐渐适应城市化的生活节奏,共同创建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社会建设的内容都离不开“城中村”这一原点。所以,谈社会建设,不可绕开“城中村”建设,“城中村”建设的最高责任应体现为培养以共同情感为纽带的集体意识为己任。

  社区是所有居民的共同家园。社区不是家的问题产生,来自于文化和体制方面的多种阻碍。一是熟人社会传统的影响。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带来了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语言文化传统又妨碍了居民间的相互理解,降低了沟通质量和互信程度。二是“城中村”职能发挥一直没有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城乡差异造成促进共融责任的流失。在未来的社区建设中,要降低基于地缘和血缘社会组织的建设,这种组织或许不可缺少,但却会强化人群差别,强化身份认同而阻止新的社会融合

  社区是以生活为原点的,而且社区的参与者包括家庭所有成员,这一十分明显有别于各类社团、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的特征正是共同情感和相互包容产生的温床。毕竟家庭是社会情感最容易滋生的地方,也是个人自律意识及公共意识产生的起点。

  (二)培养居民正确的道德观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和问题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所以,社会问题主要是一个协调问题,是个人的共同情感的培育问题。他的这些观点,是在对欧洲步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激烈社会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价值和集体信仰危机进行历史性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社会建设很大一部分内容将落脚在基层建设。

  长期以来,“城中村”居民一直生活在一种双重社会结构模式下,但是在其主体意识中,传统的小农思想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城中村”居民保留了传统农民的一贯原则,他们在为人处事中奉行着传统的中庸之道,因此加强“城中村”居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城中村”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又是“城中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中心环节,这是培养正确道德观的重要意义所在。其次,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全面提升“城中村”居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融入城市化生活环境中。再者,以教育为主导,积极引导其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三)培养居民法制观念

  民主的基本含义就是平等,在民主社会里,法治是维护公民自由、平等权利得意实现的机制。法治意识不强。一般来说,主体对法律的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其对法律的认知就会更理性,对法律的认同、确信、向往和践行也会更自觉,法治意识也相伴而生。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法律仅仅作为国家权力的附庸而存在,传统人治观念对我国农民的影响极深。因此,农民普遍崇尚权力而漠视法律。在农村,权力超越法律、行政支配法律等现象屡见不鲜。个别执法者甚至以权力的“主人”自居,滥用职权或越权行政。许多农民心目中还未能真正树立对法律和法治的信念,所以,农民“依法办事”很多情况下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法制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而对于“城中村”居民的法治教育主要是教育居民懂法、守法、理性的参与政治活动和公共事务,理性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四)培养公民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是培养“城中村”居民的公民意识的关键。实现中国农民从“村民”向公民的转变,涉及多方面工作,但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公民教育是通过对公民意识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使公民觉悟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而不再需要外在的强制性,从而达到理性自觉的境界。在对公民的政治教育中,要变单纯的政策宣讲为民主政治意识、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要变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灌输为个体道德良知的启蒙、道德人格的培育,培养社会成员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团体意识与公德意识;在法制教育中,要变单纯的知法守法教育为权利观念、自由观念的启蒙教育,尤其应让公民懂得现代国家的本质是什么,清楚权利和权力的界限,弄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法治,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反思和认同。只有持之以恒地认真实施公民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和形式,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城中村居农民才能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提供强大而坚实的基础。【前沿》2009年第24期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陈春燕 赵继伦】

  (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面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应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全面推进“城中村”精神文明活动的展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大而化之”的倾向,主要以开大会、听广播为形式,以讲大道理、念文件为内容。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城中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要立足于这个特殊群体实际出发,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深入农村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融入各种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寓教于乐,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文明创建系列活动、“三户”创评、“婚育社风进万家”等活动,在群众中树立科学观念,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促进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2、“城中村”文体活动

  “城中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不同利益格局造成矛盾和隔阂,如果没有合理的调和,这种状况将会不断加剧,并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文体活动扮演着一个特殊的媒介,既有文化娱乐主流的价值取向,又有体育活动积极向上的精神。从性质上看,“城中村”区域文化冲突,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文化不仅具有排它性,夜游融合性,特别是当多种文化的载体杂居在一起时,它们总是相互吸收、调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慢慢融合,进而演进成一种新的文化。

  富而思文,富而求乐,乃人之常情。“城中村”全面开展文体活动,正适应了广大“城中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发动形式多样的广场活动、家庭文化、书画展览、体育比赛、戏曲演唱等等。从不同层次反映“城中村”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广泛开展农民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科技讲座和日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以春节、端阳、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为契机,充分调动发挥民间文艺团体、老龄协会、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群团组织力量,以成教中心、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为基本阵地,大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二)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功能,建立相关专栏节目

  针对“城中村”这样一个特殊地段居民来说,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是不现实的,在新经济组织中的群体,外来民工群体,无业群体、人户分离群体,流动性大,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白点”。条件成熟的地区,应积极推进数字化、信息化,通过大众传媒的时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建立相关的专栏节目,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城中村”居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深化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能力。

  (三)建立新媒体平台,例如QQ群、红色网站、红色微博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行业、新人群大量涌入,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城中村”居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和精神需求多层多样的特点更加突出,在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日益普及的时代,对解决这个特殊地带的居民思想实际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不断地创新媒体平台,以适应时代不断进步的需求,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居民的交流,让老百姓及时了解政府的最新惠民政策,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工作进展以及解决过程中的具体困难,例如创建红色网站,红色微薄等。

来源: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